据国外媒体2月8日索契报道,俄油主席伊戈尔谢钦日前在索契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俄油一直在与中国企业进行谈判,俄油希望中国企业投资俄罗斯北极和萨哈林地区油田的石油生产。
正文未完,请点击分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全文显示。事实上,15%的ROE水平还并不均等分布于每座加油站,中石化可以将资金腾挪到更高收益的领域,紧挨车流量稳定的黄金位置的加油站一年流水可以上亿,但一些既不在高速公路附近,又不在市区,周边也没有什么大厂的冷门地段加油站就只是无利经营,还谈何投资回报?油品流通商陈凯投资的民营加油站就不幸被新造的高架桥挡住去路,陈凯对《中国经济周刊》称,目前连基本税费支出也难以保证。
而细究中石化的战略动向可以发现,中石化向石油产业链上游扩张的迹象非常明显。上述私募经理曾对中石化销售板块的投资回报率(ROE,即税后利润与股东权益之比,该值越大,说明投资者收益越大)作过估算,公司历年来的销售净利率均值一直徘徊在5%左右,金融危机以后下降到3%,结合总资产周转率和权益乘数等数据算,下游加油站业务的ROE应该在13%左右。但以上只是单纯产业角度的解读。然而其筹资活动的现金流却大增,仅2013年前三季度,其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入就达438亿元,而2012年全年这一数字还不到60亿元。据《启动中国石化销售业务重组、引入社会和民营资本实现混合所有制经营的议案》,中石化将邀请各路民企共建下游加油站,并拿出了允许民资最高持股30%的诚意
记者注意到,去年4月19日,中石化子公司Sinopec CapitalLtd.发行了35亿美元债券,完成了亚洲10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债券发行交易。正文未完,请点击分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全文显示。加州油气监管局对这三类油井的处理方法主要为:连续停产超过6个月的油井被作为闲置井处理。
保密期满后的资料,油气监管局无偿向全社会公开。严格审批作业许可 实地监察生产全程除改换油泵、换油管和安装抽油机等常规操作外,油气公司的其他井下作业都必须获得生产许可证面对紧迫的油品质量升级任务,中国石油炼化公司、石油化工研究院、销售公司多部门联动,仅用10个月就实现了国Ⅲ向国Ⅳ标准的油品升级。位于北方地区的中国石油炼油企业各工序一起行动,使工期较常规施工时间缩短了近1/3,按期完成了大庆、兰州、锦州等石化企业14套汽油装置和14套柴油装置的改造工作,2013年年底前已向全国供应国Ⅳ标准车用汽油。
大宗产品电子商务平台金银岛分析师于金波告诉记者。攻坚克难:自主研发 提速降本从国Ⅲ到国Ⅳ标准看似一个标号的改变,背后支撑的却是涉及炼油企业装置、配套设施改造、脱硫环保新技术的研发、不同区域升级油品供应协调的庞杂系统工程,常规流程下至少要2年至3年时间。
一套年150万吨的脱硫装置,更是高达2亿至3亿元。为破解国Ⅳ车用汽油标准升级的技术瓶颈,石油化工研究院联合中国石油华东设计分公司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催化汽油加氢DSO和GARDES技术,缩短了装置建设周期、减少了项目投资,实现了可灵活切换生产国Ⅳ和国Ⅴ车用汽油。奇迹,就这样在中国石油人的担当中创造。2月7日,国Ⅳ车用汽油标准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一个多月来,市场波澜不惊。
目前,中国石油在国Ⅳ车用汽油标准升级中已累计投入超过200亿元。中国石油始终践行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和清洁发展的原则,将百姓对清新空气的民生需求放在首位,加速提升提供高品质清洁油品的能力。以前油品质量升级主要通过技术、调和来实现,而从国Ⅲ标准升级到国Ⅳ、国Ⅴ标准必须新建加氢装置,相应的投资就是一大难题。随着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的提高和消费量的快速增长,我国炼厂加工原油中高酸、高含硫的劣质油比重不断增加。
据相关人员透露,新建一套年30万至50万吨的加氢脱硫装置,成本为7000万元。我国的油品质量升级经历了3个阶段:硫含量从300ppm降到150ppm,从150ppm降到50ppm,从50ppm降到10ppm。
针对可能出现的国Ⅲ和国Ⅳ车用汽油渗混的实际情况,销售公司提前开展油品渗混试验,确定渗混比例,保证油品质量。如今,我国油品质量升级已经走过了13年。
平静,源于人们对蓝天白云的期盼,源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技术是油品质量升级的保障,也是决定能否实现油品质量升级和降低成本的关键。伴随硫含量的降低,成本却大幅上升。跑步前进:直面挑战 加快升级2001年,我国出台国Ⅱ汽油标准。然而此时留给中国石油的时间仅剩10个月。中国石油打破国外垄断技术,自主研发形成了以DSO和GDS技术为代表的清洁汽油生产技术体系,用国产技术取代进口技术,实现了成本降低。
民生需求:不讲条件 加大投入我国油品质量升级严苛的时间表给炼化企业带来的压力可想而知。此外,新产品上市销售前必须在生产、运输、库存环节进行新旧油品置换,存在产销衔接、管道运行和质量等不确定性因素。
一个个油品质量升级军令状、一张张油品质量升级时间表,给中国石油增加了无形的压力。除了资金压力,炼化企业在成品油供应能力方面也接受了考验。
面对投资增加的难题,中国石油不讲条件,加大投入,仅在过去8年就投入500亿元以上用于油品质量升级。为了解决脱硫、降烯烃等清洁汽油生产技术研发的关键问题,中国石油有关研究部门经历了从技术研究到技术应用再到技术储备的过程。
而中国石油从国Ⅲ标准升级到国Ⅳ标准仅用了不到一年。据测算,按照全国1亿吨的催化炼化能力,升级后会少产出500万至600万吨的油品。但平静的背后,是中国炼化企业在漫长而艰辛的油品质量升级之路上执着的求索。欧洲国家从欧Ⅲ标准升级到欧Ⅳ标准,整整用了5年。
目前,我国原油品质逐步向高酸、高硫、重油时代发展。13年来,中国石油作为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千方百计解决资金、技术及成本上涨等难题,坚定地在我国油品质量升级之路上跑步前进。
为了节省时间,中国石油炼化企业打破常规项目建设程序,边立项边设计、边采购长周期设备边组织现场施工。为此,中国石油销售公司专门结合各环节实际情况,详细编制国Ⅳ车用汽油置换方案,从而推动上游生产、运输、仓储和销售多环节协同作业。
中国石油石油化工研究院高级技术专家兰玲说。正文未完,请点击分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全文显示。
进口原油的重质化、高含硫特点给中国石油油品质量升级技术和成本控制带来更大挑战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契合,是企业国际化发展的追求目标。不论是在利比亚还是在南苏丹,这一点都得到了充分证明。在今后的发展中,不论是市场拓展还是承担社会责任,就有了总的指南。
从1993年秘鲁塔拉拉油田开始,中国石油海外业务栉风沐雨,砥砺前行,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与全球主要资源国实现了深度合作,业务领域和合作方式逐步扩大。透过20年的海外业务运营与实践,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石油作为国有企业,在海外的业务发展除了经济责任,还承担着实现国家根本利益的任务,在国际化发展之路中,只有当企业利益和国家利益一致的时候,我们才能在海外获得最大的利益。
回首20年,每逢中国石油有重大油气项目谈判或签约的关键时刻,国家领导人常常亲自出面推动并见证。20年国际化发展经验告诉我们,没有国家高度重视和能源外交的推动,就没有中国石油海外业务今天的喜人成就。
回首20年,我们还可以看到,当海外业务和海外员工在异国他乡遇到危险和困难时,国家都会以强大的力量进行帮助和救护。从拉美地区业务起步,到苏丹业务的大跨步,从哈萨克斯坦的油气合作到中亚天然气管道的建设运营,从收购不受关注的瘦老油田,到进入伊拉克这样油气资源丰富的市场,中国石油的每一项重大国际合作,都受到了国家的关注和支撑,受到鼓励和指导。